疲累的大人們厲聲制止。
Zoom事後坦承,關閉帳號行動是應中國政府要求,引發外界對於Zoom言論自由的關切。中國海外民運人士的看法 《自由亞洲電台》報導,中國民主運動海外聯席會議、魏京生基金會執行主任黃慈萍女士向自由亞洲電台介紹,中共在海外社交通訊平台的滲透是長期的,特別是當下疫情肆虐,各種會議都要依賴網路平台,她發現不光Zoom,有諸多的美國網路通訊平台,也有自我審查阻斷反共網絡會議的跡象
在4月的一封郵件中,金新疆說,他與中國政府官員舉行會議,會中中國政府要求Zoom發展能在一分鐘內終止任何「非法會議」的能力。美國人民應該了解,中國政府會毫不猶豫利用在中國經營的企業干預國際議程,包括打壓言論自由。Zoom事後坦承,關閉帳號行動是應中國政府要求,引發外界對於Zoom言論自由的關切。她表示用Zoom開會時,朋有就有遇過莫名其妙斷線情況。金新疆已被解僱,Zoom的其他員工已被要求休假,以待內部調查完成。
中共利用能力所及的範圍扼殺在中國、美國與其他地區有關譴責中共鎮壓中國人民的言論自由。」 負責國安事務的美國助理司法部長德梅斯(John C. Demers)透過新聞稿指出,在中國具有重大商業利益的企業都無法倖免於中國共產黨的強制力。瘋狂否定中共執政的合法性,給中國做政治上已經「病入膏肓」的定性,甚至公開支持中國的地方動蕩。
將中國的「體制黑暗」往死裡罵。文:鄧聿文(政治評論員,獨立學者,中國戰略分析智庫研究員兼中國戰略分析雜誌共同主編) 12月14日,美國疫情死亡人數突破30萬,這充分說明川普(Donald Trump)政府抗疫的無能和失敗,也說明美式民主在應對這種大規模傳染性疾病方面,存在一些體制性弊端,對此無須辯護。但這不是說,美西方輿論強,它們的政府出現這樣的問題,就不會挨批。可為什麼還說胡錫進的這個問題問得好?通過胡的自問自答和他對假想中的西方對中國的批評與攻擊,可以看到,他本想為中共鳴冤叫屈、反擊西方,卻不料在反擊中暴露出了中共極權體制的本質弱點或者脆弱性,即害怕批評,害怕出錯特別是出大錯,一旦出大錯,政權恐有傾覆之憂。
以此衡量,中共顯然在合格線之下。暫且不論胡的說法對與否,有一點似乎可以肯定,就是如果這死亡的30萬人是中國,那麼用他的話講「情況一定會比今(2020)年1、2月疫情在武漢暴發時糟糕得多,中國會成為西方輿論絕對的眾矢之的,而且受到的壓力將不僅僅是輿論層面的」,這點他講對了。
對中國人權的攻擊將達巔峰。一旦有誰在公開場合批評了中共,非議了領導人,動用專政工具對付之,輕得警告噤聲,重則像任志強一樣被大刑伺候,然而,天下鴉雀無聲並不表明就沒有矛盾和不滿,不過是掩耳盜鈴罷了。Photo Credit: Reuters / 達志影像 習近平最近將中共的政權安全列為國家安全之首,這或許是針對拜登上台後可能對華發動的的人權和價值觀外交,但是應該看到,保政權安全不只是應對外部的威脅,更有對內部不滿和反抗的警覺和防範,可以說中共對人民,從來是防民甚於防川。不僅僅西方輿論,全球輿論可能都會對中國發生如此大規模公共衛生危機,且無力制止它蔓延的所謂「深層政治原因」嚴厲深究,窮追猛打(胡錫進語)。
動向中國施加軍事壓力的念頭,對中國政治體制發動「總攻」,試圖一舉壓垮中國,消除中國崛起的「威脅」。中國的輿論包括官媒和民間輿論,不也把美國罵得不亦樂乎,起勁攻擊美國的民主制度?甚至美國人也在說自己的民主制度在應對疫情上存在很多問題,效率不如中國的專制體制。用他的話說,30萬人是個極驚人的數字,然而美國平靜度過了這一天,川普政府根本沒提這事,拜登雖提了,但引不起特別的全國性反思。胡的提問表面上和這種論調不同,實則反守為攻,也要表達中共的極權模式就是比美西民主體制強。
一種制度、一個政權是否真有韌性、雅量和強大,衡量標準之一是看對待批評的態度,不管這種批評是所謂善意還是惡意。除害怕批評外,不能出錯尤其不能出現習近平所謂的顛覆性錯誤,也是中共這個極權體制不如西方民主的脆弱之處。
這個其實不難理解,真出現了此種事情,肯定是「深層政治」出現了問題。我們從來還沒有看到哪個西方國家,或者如印度、巴西這樣的發展中國家整天把國家安全掛在嘴上,擔憂外界干預自己的。
確實,中國抗疫的成功(用得上「成功」這個詞)讓中共對這套專制模式自信了不少,民眾對中共統治合法性的認可也增強了很多,西方對中國1月的武漢封城和嚴厲的抗疫措施也加強了理解,至今雖然仍有批評,但比起早先來弱了很多,這使得中共在同西方的對抗中,更加不能容忍西方的批評和攻擊。中共不但容不得西方的批評和攻擊,也容不得自己「子民」包括黨員,哪怕是善意的批評,包括對領袖的「妄議」。這種不容忍別人的批評也存在中國民間,對美國和西方的輕視達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程度。從胡錫進的前述假設看,西方如果借疫情死亡30萬人猛攻中國的「深層政治」,乃至對中國動軍事施壓的念頭,中共怕的就是政權被顛覆。美國和西方的疫情,常被中國官方和官媒以及不少民眾拿來奚落美西民主、反證中國體制和模式的優越性。巧合的是,這一天也是選舉人團認證拜登(Joe Biden)當選、川普敗選的日子,美國民眾用選票對抗疫不力的川普做出了懲罰。
何況,在輿論戰場,本來是西強中弱,被人掘地三尺,被動挨打是很正常的,且也怨不得人家,誰要你的政治有問題呢。今天美國疫情死亡30萬人,感染人數超1500萬,美國主流媒體天天在轟川普,它們罵自己的政府好像比罵中共還多。
因此,至少在承受挨罵和批評這點上,美西民主比中共專制要強過不知多少倍。這種情形並非現在才出現,而是一直如此,只是習近平上台後進一步得到強化
光是單靠下半年的報復性消費而無其他做為,恐無法完全填補上半年的黑洞。到底是什麼品牌、或者是made in哪裡,也不是那麼重要。
而採用「特賣會」的形式,則能在一整年的行銷檔期中「見縫插針」,為消費者創造額外的消費採購機會。然而,今年上半年的消費急凍,逼使許多實體零售業者退出市場,進而造成商圈中出現許多閒置的店面。特賣會能有效解決「品牌商」產品庫存壓力 前段提到,在一整年的零售行銷檔期中,能大量聚集買氣的時間很少,但品牌商的產品是每年、每半年、甚至是每季都有新款上市。反而是菜市場、夜市、市集最常成為家中添購日常衣物和家用品的所在。
會選擇這些場址,最主要還是「租金」的考量,也許人流不若商圈或菜市場/市集般蜂擁,但便宜又多樣化的商品選擇,搭配著合適的行銷宣傳,總是能吸引到眾多消費者來參觀選購。然而,在疫情中的2020年,台北的熱鬧商圈中(像是台北市的東區和信義區、新北市的府中商圈)開始出現一檔接一檔的「品牌特賣會」。
而「特賣會」絕對是此時此刻值得思考的解決方案。儘管看起來一整年都被各種行銷檔期排滿,但折扣和消費力道幾乎都集中在周年慶。
裡面便宜、好用的商品,則剛好符合家中長輩支撐家計的最大原則。若進一步觀察商業模式,「特賣會」牽涉到場址和品牌、品類、品項的選擇及整合,目標是要藉由去化庫存(賣不掉的產品和閒置的空間),進一步提升營收。
若今年賣不完,過季之後將被迫面對庫存的壓力。又或者,由百貨公司身兼兩角,自己當房東兼主辦方,藉由自有場址和人流的優勢,把特賣會的營收留在自己家。在菜市場、夜市和市集擺攤販售衣物和日用品的老闆們,除了保持高度的移動性、逐「人潮」而設攤,也多能與消費者維持一定的默契:「需要退換貨?下週同樣時間、同樣地點,就能找到我。和以往相比,特賣會在同個屋簷下販售的品類和品項變得更多。
在台北,特賣會的場址會選擇閒置的廠房,或閒置的B/C級商辦區的店面。而當我們看到主流商圈出現特賣會的頻率增加,除了顯示出有實體零售業者承受不了疫情的衝擊,營收下降、租金成本壓力極大,只好選擇退租。
遙想數十年前的小時候,那時候的百貨公司不多,也不是天天都能夠上百貨公司逛個幾圈、看到喜歡就買,更別說對於在百貨公司內設櫃的品牌能有多少理解。但今(2020)年的百貨零售業歷經疫情恐慌的上半年,農曆年節、母親節、3月的換季折扣和新裝上市等行銷檔期,都受到消費力凍結的衝擊,品牌商的庫存壓力遠大於以往的同期。
因此,房東為了不要讓房子空置太久,在還沒找到長租的對象之前,就有「暫時」降房租的可能,讓短期的特賣會進駐,不僅可以吸引人流、維持商圈的熱鬧門面,還可以提升房東口袋的現金流。在過去,便宜賣的是不知道從哪裡「切」來的貨,而現在賣的是「品牌商品有便宜」,並且更多添「限時」、「限量」、「錯過不再」的飢餓行銷。